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读懂“疯狂石头”背后的“恨意”
时间:2015-11-20 17:09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责任编辑:毛青青
  读懂“疯狂石头”背后的“恨意”
 
  因为听信传言石头可卖大钱,短短一周之内,合江南滩镇上千名村民同时涌入河滩,挖开河道,寻找河里会发光的“玉石”。17日,虽然专家鉴定这些所谓的玉石只是普通石英,泸州众多藏家更是称其“一文不值”,但南滩镇寻宝者们依然坚信挖到的是宝贝,共同期待“神秘收石人”再次出现。(11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近日,上千村民在河滩“挖石寻宝”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由于当地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将“玉石”送到权威部门进行鉴定,把结果第一时间告知群众,才使挖宝的村民万分不情愿地从何滩上撤去,事件似乎接近尾声。但是,对于把“挖石寻宝”看成是发财致富“捷径”的村民来说,“美好”愿望落空,心里面或多或少地对轻信传言有着“悔恨之意”。
读懂“疯狂石头”背后的“恨意”
  挖出石头卖不掉,挖石头的铁铲却卖脱销,“疯狂的石头”终究成为一场闹剧。据记者深入挖掘报道称,就在2008年前后,就在原来的地方,还是原来的“奇石”,就曾经发生过高价买走石头卖不掉而吃大亏的事情,有些村民仍然记忆犹新。事情的真相,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恶意炒作、精心设计骗局:低价收石加工,而以石中有“玉”的噱头,获取高额利润。尽管这次依然是“机关算尽”,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没有想到政府会及时介入辟谣,毁灭其“发财梦”,对政府也是“恨之入骨”。
 
  类似于“疯狂的石头”的致富闹剧,之前曾在多地上演过,比如浙江青田就上演过“我为石狂”的故事,演法如出一辙,这次“合江奇石”不过是其翻版。都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群众渴望“一夜暴富”的强烈心理,瞄准人性的弱点,杜撰各种暴富的故事,再将“石头”等“媒子”吵起来,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不仅没有实现发财梦,反而成为“接盘侠”,最后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疯狂的石头”就是击鼓传花,先吵热、抬价,再卖出、脱身,可谓是别有用心之人精心设计、一气呵成的骗局,而接买玉石的下家,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次,幸好当地政府及时发现了问题,并把玉石送到相关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及时辟谣。与此同时,政府组织人员在重要路段采取措施劝导和疏散群众,并设置警示标语,组织人员24小时巡河,保障村民安全。可见,当地政府的处理是冷静而果断的,为什么不能制止这场疯狂的闹剧上演,村民以讹传讹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关“玉石”的谣言出现了,村民不去求证真相,反而人云亦云,趋之若鹜,希求一夜暴富。这也表明,一方面是群众希冀找到致富之路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反映出当地群众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社会风气比较浮躁。
 
  虽然这件事情辟了谣,群众也失望地从河滩上撤回去了,但是因挖石造成的风波却没有因此而止,发家致富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是发家致富还是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相信一夜暴富的传言,到头来终究只能是黄粱美梦一场空。
 
  最后,还是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从这件事情上认真反思,抓住当前“精准扶贫”如火如荼开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党中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办好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实事,每一件群众需求的事,引领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勤劳致富,获得真真切切的“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铲除类似“疯狂石头”闹剧滋生的土壤,让群众不再有“悔恨之意”。(杨元戎)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