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大脑为什么要删除2岁前的记忆 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时间:2023-09-06 22:23   来源:儿科鲍奶奶   责任编辑:沫朵
  原标题:大脑为什么要删除2岁前的记忆 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你还记得多少小时候的事情?

  逢年过节各路亲戚聚在一起,除了暗戳戳地秀自家娃有多优秀,最爱干的就是回忆各家娃的童年糗事。

  让你在一旁一脸生无可恋的同时也一脸懵逼:“我小时候竟然干过这蠢事?!”“我小时候原来这么猛?!”

  对于自己的童年往事,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基本上已经没了印象,只能从长辈的言谈中听到零星的回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缺失这段记忆呢?

  100多年前,心理学家注意到人类会逐渐遗忘幼年时发生过的事,并完全遗忘2岁前曾发生过的事。

  当时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首的心理学家们,将其称为“童年失忆症”(infantile amnesia / childhood amnesia,也叫幼儿期遗忘),大致的意思是,大脑并不是忘记了这段记忆,而是把他储存在了某个地方,成为了人的“潜意识”。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靠谱,但靠谱的解释,目前也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

  不过根据记忆产生的过程和特点,科学家们推测了一个很暖心的答案:大脑之所以要删除这些记忆,其实是在保护我们!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就已经开始产生记忆。证据就是出生时,小婴儿就能够识别出妈妈的声音,并做出反应。

  不过刚出生的时候,350毫升的小脑瓜,通常只能产生5~15秒的短时记忆,很快就会忘记刚刚发生了什么。

  儿童时期,对更早的记忆会稍微多一些;在长大一些,基本会忘却2-4岁的记忆,而10岁以前的事,也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褪色——童年就此逐渐远去。

  关于记忆,最广为人知的是“记忆曲线”,又名“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是世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记忆做系统性实验的心理学家。正是他的研究成果(1885年出版《论记忆》),让记忆从此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心理学认为,记忆=记+忆。
 
  “记”是识记+保持:首先要识别某事物,并留下一定的印象,再强化该印象,成为人的经验。
 
  “忆”是回忆+再认,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再现形式。
 
  这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学生时代背书的场景?首先要学习课文,再不断地去看、去读。一段时间后要么背下来了,要么需要重新学习。这就是心理学定义的记忆的过程。
 
  那记忆是怎么发生的呢?
 
  神经科学家对记忆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大脑的神经活动以及神经元突触间的联系强度,共同组成“记忆”。
 
  记忆的开始,是感官对周围事物进行“语义编码”,即将事实或意义与感官输入联系起来。
 
  之后,零散的信息将被分类存储在大脑不同的区域内。主要表现为大脑中神经元通过建立新的突触或强化旧的突触,互相传递信息。
 
  最后,当我们对这些联系进行回忆时,意味着完成了记忆的“检索”,也就是完成了记和忆的流程。

  虽然记忆很重要,但太多冗余的记忆对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前面提到,记忆的产生与保持,主要是靠神经突触维持。太多的记忆就意味着有太多的突触;尤其婴幼儿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高爆发期,3岁前后,甚至每秒钟就可以产生100万个神经连接,超过了成年人的两倍。
 
  这么多的神经元及之间相互连接的突触,可想而知会给大脑带来多大的运行负担、给身体带来大量的能量消耗。所以4岁前后,大脑会开始“突触修剪”,“删除”冗余的、影响大脑运行效率的“垃圾”记忆——也就是大脑认为无用的连续记忆。
 
  不过聪明的大脑会留下与感官、语言、技巧、概念有关的回忆,所以我们“天生就会说话”。
 
  突触修剪的过程一般会持续到10岁前后,所以幼时的印象最终只会剩下些许记忆碎片。

  至于“突触修剪”的原因,有两种理论可靠性较高,即“编码未完善理论”和“索引失效理论”。
 
  前者认为,2岁以前大脑发育未成熟,尤其是有关长期记忆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仍未发育完好,同时关于记忆的脑部各区域之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连接,所以很可能在早期不断地发育中,相关记忆的连接被破坏,导致记忆的遗失。
 
  以及可能因为以下原因,导致婴幼儿无法对发生的事进行记忆编码,最终导致记忆缺失:
 
  ★ 婴儿在10个月之前甚至看不清眼前的物体,且对颜色不敏感,所以他们的世界很可能是模糊且缺少色彩的。
 
  ★ 1岁以前基本没有语言能力。
 
  ★ 婴儿的脑皮层还没发育成熟,且对周围世界的参与度低,像是一个旁观者。
 
  因此,看不清世界、不能用语言表达、没有自主意识、“隔岸观火”的婴儿,长期记忆是非常难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完全没有“”记忆。
 
  所以2岁前记忆的缺失,“编码未完善”理论最能解释得通。

  而对2岁以后只有记忆碎片的现象,“索引失效”理论更能解释得通。

  该理论认为,2岁以后记忆其实还存在在大脑中,只是由于很久没触及那段记忆,那部分神经元已经退化,加上到达该神经元的路径是非逻辑的,无法通过一些推理回忆起来,因此,连续的生活记忆就“消失”,只留下了珍贵的碎片。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原因,即脑细胞一般无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与刚出生时还是一样多,甚至因为衰老而逐年变少。所以年龄越大,似乎记忆力也逐渐变差。

  总而言之,由于大脑对幼年记忆的遗忘是不可逆、不可对抗的,也是保证大脑行事效率的必要行动,我们也只能对此抱有遗憾了。
 
  不过神奇的是,虽然大脑会删除2岁之前的记忆,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丢失幼年的记忆,但“感觉”,将一直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行为处事。
 
  可能这就是俗语“三岁看老”的内在逻辑:可能孩子会忘记你曾给他们唱过的歌谣、讲过的故事和传说,乃至任何一件你为TA做的事,但那份温暖和力量,却从不曾离开。
 
  所以,孩子幼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都好好对待他们吧,这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呀,我的孩子已经长得这么勇敢、有力量啦!并狠狠地为TA骄傲!
 
  也让孩子,在那些被遗忘的岁月里,感受着世界对自己的爱。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IT袋 绿植迷 金宠物 领啦网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