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西汉唯一一次宦官掌权,到底是怎么回事?扒一扒西汉奸臣大太监石显
时间:2023-09-12 21:47   来源:史说新语   责任编辑:沫朵
  原标题:西汉唯一一次宦官掌权,到底是怎么回事?扒一扒西汉奸臣大太监石显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宦官的存在,一直都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历朝历代,都曾发生过宦官干政的事情。

  不过,在不同的朝代,宦官干涉政务的力度,可能截然不同。比如说在东汉和唐朝,宦官就非常强势,甚至有可能达到废立皇帝的程度!在宋朝和清朝,可能影响就相对较小一些。

  而在西汉时期,这个特殊的团体,绝大多数时候,同样也没啥影响力。纵观整个西汉历史,绝大多数时期,宦官都没有啥存在感。甚至于在前面几位西汉皇帝在位时期,我们连一位有名的宦官都说不上来。

  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一个例外。

  这个例外,就是西汉后期,汉元帝在位的宦官石显。

  整个西汉时期,这个石显,是唯一一个达到权宦程度的宦官!在长达十五年的历史当中,因为汉元帝不作为,石显长期把持中枢大权,陷害忠臣,结党营私。同时,石显的存在,也导致西汉吏治迅速腐败!这就为后来西汉的灭亡,埋下了大雷!

  那么,作为西汉唯一一个掌权的宦官,石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啥一直没有宦官掌权现象的西汉,会突然出现他这样一个例外呢?这位西汉时期的权宦,到底是怎么上位的?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这个故事,得从汉宣帝去世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48年,年仅43岁的汉宣帝,忽然病重去世。在西汉的历史上,汉宣帝无疑是一个非常贤明的皇帝。这位刚刚出生,就被关进监狱里的皇帝,早年历经坎坷。后来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又长时间被那位大权臣霍光压制。直到霍光去世之后,他才终于干翻了霍家,自己独掌大权。

  因为汉宣帝早年比较坎坷,而且登基之前曾经多次外出游历,深知民间疾苦。所以,汉宣帝掌权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整个汉朝,也在他的手上,焕发了新的生机。所以后来,他在位的这段时间,再加上之前汉昭帝在位时期,就被合称为‘昭宣之治’。

  以上这些话,基本上可以当做汉宣帝一生的概括。毫无疑问,汉宣帝肯定是一个好皇帝,甚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皇帝。不过,近乎完美的汉宣帝,这辈子却有一个最大的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他坚持立自己的嫡长子刘奭,做继承人。

  这事其实也不能怨汉宣帝。因为这个刘奭,是汉宣帝和他的原配正妻许平君所生。许平君是汉宣帝的白月光,早在汉宣帝登基之前,就嫁给了汉宣帝。但是后来,许平君又被霍家害死。这也让汉宣帝一直觉得,对许平君有所亏欠。

  所以后来,哪怕刘奭长大之后,明明表现的不太像一个合格的储君,汉宣帝依然没有动他的太子之位,反倒是尽量为他找补。

  说起来,刘奭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人。他其实有点像后来的宋徽宗,或者南唐后主李煜。因为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刘奭严重缺乏家庭教育。而后来,因为汉宣帝对他保护的太好,导致他没挨过社会的毒打。

  所以,刘奭严重缺乏帝王教育。他接受的教育,都是他身边的那些大儒师父,给他灌输的儒家理念。这就导致刘奭的性格,有些过于天真。他甚至觉得,单纯依靠儒家典籍当中的那些道理,就能完美的治理天下!

  对此,汉宣帝肯定知道不对。但问题是,汉宣帝说了很多次,依然改不了自己儿子的性格。

  所以,汉宣帝在临终之前,就只能尽量留下后手,希望自己儿子接班之后,尽量别闹出什么乱子。而汉宣帝当时留下的后手,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正常手段。汉宣帝在位期间,基本上解决了西汉绝大多数的问题。所以他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汉朝。在汉宣帝看来,就算自己儿子再败家,也不可能一代人败光所有家业,最多也就是让国家走一段下坡路而已。

  另一部分,则是人事任命。

  临终之前的汉宣帝,给自己儿子留下了三位很厉害的辅政大臣。这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周堪、金敞。史高算是汉宣帝的表叔,后面两个大臣,则是刘奭的老师。

  汉宣帝去世这一年,刘奭已经27岁了!这个年纪,不管怎么看,都不可能被辅政大臣架空,不可能重蹈当年汉昭帝的故事。所以,汉宣帝设置辅政大臣,其实就是想给儿子留三个助手。

  等到这些都做完了,汉宣帝终于没有遗憾的去世了。然后,刘奭登基,历史就此进入了汉元帝的时代。

  汉元帝刚登基的时候,一切都很和谐。但接下来,三大辅臣之一的萧望之,却首先出手打破了平衡。

  当然,这种变化,初衷是好的。

  萧望之是一个既有高尚品德,又特别有能力的大臣。简单来说,他是一个好人。萧望之的祖宗,就是汉朝的那个开国相国萧何。当年霍光权势滔天的时候,萧望之正好入仕。但后来,萧望之却看不惯霍光把持权柄,根本不愿意依附,所以就坐了很多年的冷板凳。

  直到后来,汉宣帝掌权之后,萧望之才逐渐出头。此后在整个汉宣帝时代,萧望之以敢于谏言,长于谋划而闻名,后来就做到了御史大夫的高位。尤其是到了汉宣帝在位末期,萧望之参与了特别重要的石渠阁会议,帮汉宣帝重新修订了儒家的学问纲领。

  所以最后,萧望之就成了汉宣帝心中的治国良臣。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汉宣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宣帝对萧望之进行了打压。之所以要打压萧望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常黑脸,然后太子唱白脸。日后刘奭即位之后,能够重用萧望之,而且能够得到萧望之的忠心。

  总之,四大辅臣当中,史高作为外戚,基本上就是个看家的。萧望之能力最强,负责干活。周堪能力稍弱,负责给萧望之打下手。

  所以,汉元帝登基之后,萧望之就开始首先出手,准备按照自己的方略,更好的改造国家。

  当时萧望之的策略,或者说汉元帝的策略,就是国家全面儒家化!

  当然,真正决定这个事的,其实还是汉元帝。汉元帝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好人,他也想好好治理国家。而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绝对正确。而当年汉宣帝在位时期,则是以一种‘外儒内法’的方案,来治理国家。对此,汉元帝当年做太子的时候,就和汉宣帝意见很不一致。

  所以,如今汉元帝自己说了算了,就打算采纳萧望之的建议,全面儒家化。具体措施,大概就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书,修改汉朝的很多制度。同时,很多非儒家的官员,也都遭到贬黜。大量儒生被同时提拔起来做官。

  等到这些事情都做完之后,一时之间,西汉朝堂上,就有了一种‘众正盈朝’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在高谈阔论,大家都认为,只要按照儒家的制度来,国家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但是接下来,当萧望之的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之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他在很多关键问题上的提议,得不到汉元帝的认可。

  这是咋回事呢?

  要知道,萧望之是汉元帝的老师,汉元帝的主张,也是萧望之基本一致。那为什么萧望之提出的很多建议,汉元帝却并不采纳呢?

  对此,萧望之最开始其实也有点懵。

  但很快,他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问题的关键,叫做内朝不归他管。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得先暂停一下,先来解释一下,汉朝的内外廷制度。

  原本汉朝开国的时候,基本是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官员体制,也就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在这套体制下,丞相管日常政务,太尉管军队,御史大夫管监察。至于皇帝,要管哪个具体工作的时候,直接找相关负责人就行。

  但在这种体制下,显然,丞相和太尉的权力,都有些过大了。所以,汉朝开国之后,除了极少数时候,基本上是不设置太尉的。非但如此,当年的秦朝,其实也是长时间不设置太尉。

  而再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想干的事情太多,大多数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觉得丞相的权力,也有点过大了。

  于是接下来,汉武帝就进行了改革,搞出了一个内廷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原本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以及九卿中的几个官员,都属于外廷官员。而在宫里,汉武帝自己又建了一套新的领导班子,这套班子就叫内廷,也叫中朝。

  中朝内部,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人。一种人是将军,将军里面最大的是大司马,下面是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其他几个将军。第二种是近臣,数量不定,可以理解成是皇帝的顾问。

  至于第三种,则是尚书,后来演变成了尚书台。这是一个专门的机构,可以理解成皇帝的秘书处。日常的工作,就是替皇帝写写圣旨,掌管各种文书。内部分为尚书令、侍中等多个官职,后来尚书令又改叫中书令。

  显然,作为皇帝的秘书,必须得非常博学。同时,因为天天在皇帝身边待着,这帮人最好是宦官。所以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就是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

  在整个汉武帝时代,内廷权力越来越大,逐渐超过了外朝。后来,丞相更是逐渐被架空。而到了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就是因为直接管理内廷,所以掌握了最大的权力。当时尚书这边归他管,将军内部也都是他的人。

  所以,霍光才能把持朝政,一直到死。

  再往后,到了汉宣帝时代,这套制度也延续了下来。而在汉宣帝时代,外朝基本上就演变成了执行部门,内朝则是演变成真正的决策部门。而在汉宣帝临终之前,出于谨慎,汉宣帝就把内朝的很多决策官员,尤其是尚书这边的人,全都换成了宦官。

  就这样,汉宣帝给自己儿子埋下了一个大雷!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宦官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的人,绝对不可能自己砍自己那一刀。所以一般来说,宦官都是犯了法之后,才会受刑,然后入宫做宦官。

  可这样的人,大多都水平不高。当年的司马迁另当别论,人家家里就是搞历史的,只不过是意外受了宫刑。可是除了司马迁之外,绝大多数受了宫刑的人,学问都不咋地。

  当然,在汉宣帝看来,这倒也不是啥问题。毕竟,汉宣帝需要的,就是有人替他写写圣旨,干点体力活。真正拿主意的,都是他自己。他也不需要宦官去替他出主意。所以在汉宣帝时代,这个体制,没出过任何问题。

  可是等到汉元帝登基之后,这个体制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因为汉元帝比较懒。

  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他有很多琴棋书画之类的事情要做。据史书记载,汉元帝精通音律,弹琴鼓瑟、吹箫度曲,样样精通。而且,他还写了一手非常精妙的篆书!从这一点来说,他其实和后来的宋徽宗,完全就是一类人。他适合做一个艺术家,但不适合做皇帝。

  所以接下来,为了这些爱好,没那么多时间处理政务的汉元帝,自然就只能玩‘垂拱而治’这一套。

  但是这样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皇上天天玩艺术,那朝政谁来管呢?

  正常情况下,这个活自然应该由大臣来做。当时外朝文官的领袖,萧望之和周堪,都是汉元帝的老师,汉元帝也确实信得过。但同时,汉元帝出于帝王心术,又不能完全信任他们。

  所以再之后,内朝的那些宦官,就开始掌权。

  这个剧本,简直和后来明朝的剧本一模一样。

  当然,汉元帝本人还是很聪明的,不至于像后来明朝皇帝那样,直接不上朝。人家正常工作的时候,还是露面的。所以再之后,朝堂上就出现了萧望之很头疼的情况:汉元帝确实听他们的话,并且把国家全面儒学化。但同时,还有很多事情,是内廷的那些宦官在拿主意。

  接下来的剧本,依然还是那一套:萧望之作为文臣领袖,看不惯那些宦官插手朝政,所以就跟汉元帝说,让汉元帝把内朝的那些决策官员,一律都换成士人,不能用宦官和外戚。如此一来,当时掌权的几个宦官和外戚,自然就恨上了萧望之,开始准备给老萧下套。

  作为一个学者,老萧水平很高。但在政治斗争方面,老萧显然还是太嫩了。

  在给汉元帝提这个建议之前,萧望之始终没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眼下这个情况,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特别简单。这个格局,就是汉宣帝留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缔造‘宦官-外戚-士人’三大团体相互制约的局面。可是这个局面,萧望之已经他身后的那些官员,始终没看明白。

  也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西汉最有分量的宦官,石显,正式登场了。

  当时在宦官这个团体,其实还算不上是一个集团,只能说是一个群体。而且在这个群体内部,当时领头的也不是石显,而是一个叫弘恭的宦官。

  至于石显,只能算是弘恭的副手,或者说是这个群体内的二把手。

  而接下来,因为老萧得罪了宦官群体,弘恭和石显这两个宦官头目,就开始给老萧布局。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萧望之最大的一个弱点。

  这个弱点,叫做气节。

  出身名门,从小饱读诗书的萧望之,性格过于刚烈。只要让他感受到屈辱,他大概率会直接自杀。而一旦萧望之自杀,整个士人官员团体,直接不攻自破。
 
  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宦官们在汉元帝身边,说老萧打算对外戚那边下手。对此,汉元帝也有点不满。在这个问题上,汉元帝其实有点像后来的嘉靖皇帝,他们总觉得自己才是最聪明的。
 
  所以再之后,汉元帝就让老萧去廷尉那边报道,好好交代一下情况。汉元帝这么做的打算,是想让廷尉敲打一下老萧,让老萧清楚自己的分量。但没想到的是,宦官们这个时候却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们把‘请老萧去说明情况’,直接改成了‘由廷尉抓萧望之入狱’!

  这两件事的差别,那可就太大了。

  就这样,不明所以的萧望之,直接被抓紧了监狱。当然,接下来没过多久,汉元帝就知道了这件事,很快就下令释放了萧望之。

  就这样,萧望之躲过了宦官集团的第一招。

  但这次出手,宦官们本来也没想直接置老萧于死地,他们只是需要这样一件事,来开展接下来的计划而已。

  而随着萧望之出狱,再之后,自然就是不明所以的官员们,开始纷纷上书,替萧望之鸣冤。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么做,却反倒会让汉元帝更加忌惮萧望之。原本汉元帝对萧望之,还是很信任的。可是经过这么一搞,汉元帝却开始逐渐怀疑这位萧师父了。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用不了多久,肯定就会生根发芽。

  于是,几个月之后,当萧师父的儿子,也开始替他爹上书鸣冤的时候,汉元帝终于有点搂不住火了。而在这个时候,宦官们则是见缝插针,开始煽风点火。宦官们说,大臣们连续上书鸣冤,是对汉元帝的不敬,所以可以把萧望之抓起来,再敲打一下。

  而汉元帝这边,思来想去之后,觉得宦官们说的也有些道理,所以就同意了。

  就这样,宦官们的杀招,终于来了。

  这一次,因为汉元帝下的命令,是直接把萧望之抓起来。所以接下来,宦官们直接调动了军队,围了萧望之的家。对此,老萧自然忍不了。这位萧师父一辈子爱惜自己的清名,也不愿意去接受审讯。所以最后,当军队围了他家的时候,他直接就喝了毒药自尽了!

  至此,萧师父下线。而随着萧望之自杀,整个士人官员团体,也开始迅速崩塌。

  这个剧情,和后来明朝宦官斗文官的剧情,真的是高度类似。不一样的是,明朝的文官,好歹有先例可以参考,没那么脆弱。可是老萧却是第一次面对这种问题,所以在他的概念,也从来没想过宦官们还能做出这样的局。

  所以最后,萧师父莫名其妙就自尽了。

  更巧的是,就在萧师父下线的这一年,宦官领袖的弘恭,也同时去世了。而弘恭去世之后,整个宦官团体,就开始以石显为首。

  而接下来,石显则是开始了自己的一系列操作。首先,他开始拉拢大量外朝官员,作为自己在朝中的党羽。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人,就是‘凿壁偷光’的那个故事里的主角,匡衡!后来,也正是在宦官集团的支持下,匡衡迅速升迁,一跃成了汉朝的丞相!

  除了拉拢外朝官员之外,石显还拉拢了几个重要外戚。汉宣帝留下来的两家重要外戚,许家和史家,都被石显给笼络住了。如此一来,宦官、外戚以及士人官员,开始同时支持这位宦官。石显的地位,自然也就瞬间提升到了顶点!

  所以,从汉元帝在位中期开始,属于石显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那么,对于石显做的这些事情,汉元帝不知道吗?

  答案显而易见,他知道,而且特别清楚。

  但是汉元帝觉得这样挺好的。

  在这个问题上,汉元帝有点像后来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喜欢炼丹修道,汉元帝喜欢玩琴棋书画。因为他们的爱好,导致他们没那么多时间处理朝政,而且他们对朝政也没啥太大兴趣。如此一来,他们就必须找一个代理人,来帮自己处理朝政。

  后来的嘉靖皇帝,找到的代理人,就是那个大奸臣严嵩。嘉靖皇帝的逻辑是,严嵩比较贪,容易控制。虽然他很贪,但是他能干活,而且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可以用。

  而汉元帝找到的代理人,就是石显。他的逻辑是,石显作为一个宦官,就算掌权,也威胁不到他的皇位。最关键的是,有这么一个替身,帮自己干活,自己能充分休息。而且以后出了什么问题,可以让他去背锅。

  从萧望之去世,一直到汉元帝去世,这期间整整十四年的时间里,石显一直都是权势滔天!汉朝的很多政务,都是直接由他来处理的。同时,石显位高权重,贪污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据史书记载,后来石显倒台之后,大家统计他贪污的总额,更是超过了一亿钱!

  汉朝的一亿钱,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库的巅峰收入,大概是四十亿钱左右。而到了汉元帝时期,这个收入要下降很多,大概在二十亿到三十亿之间。也就是说,石显一个人贪污的钱,大概相当于汉朝国库二十之一,或者三十分之一的年收入!
 
  当然,石显的这个记录,和后来明清时期的那些著名大贪官相比,还是差了一点。不过这也不能算他本人清廉,只能说当时社会环境不一样,石显想贪污,手段还没那么多而已。
 
  而在贪污的同时,石显掌权之后,对于国家产生的恶劣影响,也是非常恐怖的。

  首先,因为宦官集团开始掌权,原有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整个汉朝的官员系统,贪污之风越来越严重。这种贪污之风,直接导致西汉的国家机器迅速腐朽,继而导致国家的统治力度越来越弱。
 
  其次,因为石显的执政能力有限,导致西汉在几个关键的土地政策上面,接连出现失误。所以,从汉元帝时代开始,西汉的土地兼并问题,被迅速释放。短短十几年之后,西汉的土地兼并之风,就已经到了逐渐无法抑制的地步了。
 
  这就为西汉后来的亡国,埋下了最大的祸根。

  而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最后自然也没能得到善终。十几年之后,随着汉元帝去世,他的儿子汉成帝接班。此后,石显被迅速边缘化。

  虽然石显在之前的几年里,一直在坚定支持作为太子的汉元帝。但是汉元帝登基之后,还是将其边缘化,而后被免除了官职,赶回家乡。在回家的路上,石显一路忧心忡忡,根本吃不下饭,最后直接死在了路上。

  而石显死后,原本强大的宦官一党,也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崛起的外戚党。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就是外戚王家!

  而随着王家崛起,不久之后,王莽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西汉的灭亡,也就逐渐进入了倒计时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IT袋 绿植迷 金宠物 领啦网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