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 学术不端行为你怎么看?
时间:2020-10-22 11:53   来源: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沫朵
  原标题: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 学术不端行为你怎么看?
 
  近日,学术界又掀起了一阵浪潮,2019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塞门扎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贡献是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发现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而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此次涉嫌学术不端有争议的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多数论文是因为一图多用或者图片PS问题而引起争议。但庆幸的是,早期的奠基性文章,即发现HIF因子并没有引起争议,并且后续有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表示:“如果这些奠基性的文章出现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地震性的灾难。”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同样是低氧研究领域的学者陈光(化名)表示:“如果早两年发现此问题,塞门扎可能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但既然已经颁发了,诺贝奖也不会因此撤销。毕竟发现HIF因子等一系列工作还是很扎实的,有据可循的。”

  塞门扎的事件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很多学术不端的事件。2018年哈佛大学教授Piero Anversa因学术造假被撤销31篇论文;2014年日本小宝方晴子在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证实造假;2005年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在全球顶尖的《科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被证实伪造,子虚乌有。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不仅国外有很多学术不端的案例,中国很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也存在着学术造假、论文抄袭。2018年天津大学的刘某和厦门大学的林某,被发现两人论文高度雷同,后来被证实都是由同一个代写;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查实,该校统计学专业硕士袁新抄袭南京财经大学曾康宁的硕士毕业论文,最终袁新的硕士学位被撤回;北大历史学系博士于艳茹的论文大篇幅的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

  类似于这样的学术不端的事件不在少数,我们对这些学者发表的论文崇拜至上,这些论文都将指导着后人进一步探究。任何一篇论文都可能成为一块基石,试想如果基石本身就是错误或者不存在的,那么后续所有的研究都将没有了意义。陈光也表示:“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塞门扎可能对此并不知情

  在塞门扎涉嫌学术造假的将近40篇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塞门扎是通讯作者或者是合著者,可能并没有参与实验过程,只是作为宏观指导者,或者仅仅是论文的挂名者而已。对于论文中造假的部分,塞门扎可能真的并不知情,但是他却必须要为此负责任。

  大部分的科研生态是这样的,一个导师是基本不会单枪匹马的,是归属于某个科研团队的。一个科研团队中一定有一个大boss,是科研团队的领军者,这个boss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有一定声望和威望的,比如院士。在这个大boss下面会有很多小boss,也就是所说的导师,导师会有很多学生,比如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的一群人组成一个科研团队。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归属于某科研团队有很多好处。

  1.资源共享,对于刚参加工作,初来乍到的导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足以支撑整个实验室的花销,归属于某个团队,则可以直接利用团队现有的资源或者仪器,能够迅速并顺利的开展研究。

  2.建立人脉,在学术界,即使是某个学生,如果你是院士的学生,即使没有特别优秀的论文,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更何况是导师。归属于科研团队,可以让你快速建立人脉并获得关注。

  3.论文发表有保障,归属于科研团队,当论文比较优秀时,就可以在发表时将大boss作为通讯作者或者合作者,当然要获得本人的同意。论文在审稿时,审稿者也会或多或少给大boss些薄面,或者是一看是某大boss的论文,就会潜意识认为文章是不错的,更容易通过审核。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对于塞门扎事件,可能就是由于第3点,本人并不了解文章的细节。塞门扎下面的已经有很多老师对论文进行了审核,塞门扎可能仅仅是粗略看一下,挂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已。但是作为团队的领军者,团队的任何问题都要负责任。

  教育部已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了严格规定

  今年9月25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颁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其中一点对学术造假行为做了严格规定。要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的行为,学位论文造假将会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同时,也会增大论文的抽检比例。

  为了进一步打击学位论文造假的行为,净化学术界风气,教育部要求高校倒查近5年硕博学位论文作假的行为。并通报了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3起作假行为的查处情况。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学术作假行为严惩不贷。在此情况下,相信没有人再敢在论文上做文章了吧。塞门扎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也同样会遭到质疑,论文也照样会被查处,此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术界更需要的真才实干,那些子虚乌有、弄虚作假的行为终有一天会被拆穿。也希望所有的学者们严于律己,踏踏实实,保持学术诚信,还学术界一片净土。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