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香港导演也欣欣然杀入贺岁大战,刘镇伟执导的《天下无双》汇聚了当时港台与大陆最炙手可热的几个明星,票房也是节节高升。当然,此时也出现过“煞风景”的贺岁作品,比如曹保平执导的《 情感》,作为当年岁末的第一部贺岁片,这“头炮”算是彻底打闷,兼因影片讲述都市白领的情感困扰问题实在是过于沉闷,那时的80后观众群还未完全成形,因此这类题材没有市场,导致最终票房还收不到200万。由此证明,观众当时的口味还是单一的。
·贺岁大片诞生与品牌含金量的飞跃
2002年的贺岁档
贺岁档主力军:《英雄》(2.7亿票房成绩)
贺岁档悲喜指数:十悲十叹
贺岁档观众满意度:★★★★
2002年底,不信邪的张艺谋再度挑战贺岁档,推出了明星芸集,画面浓墨重彩的古装大片《英雄》,如果说之前的贺岁档影片还停留在小投资小回报的阶段,只有冯小刚的贺岁片能达到4000万票房,其他导演只有几百万票房的话,那么伴随着张艺谋、陈凯歌和周星驰的加入,贺岁档电影的票房则被提到了亿元甚至是几亿元的级别。
这一年,几乎所有国产片都为《英雄》让道,陈凯歌执导的《和你在一起》、巩俐主演的《周渔的火车》、杨紫琼主演的大片《天脉传奇》等等都避开了贺岁档期,唯有《英雄》以大制作换得了大收益,乃至在北美上映时也获得票房成功。于是乎,所有电影人开始相信,只要钱砸得够狠够重,场面做得够华丽,即使是个有死亡与眼泪的悲情戏,也能让观众接受。
2003年的贺岁档
贺岁档主力军:《手机》(5300万票房成绩)
贺岁档悲喜指数:十悲十叹
贺岁档观众满意度:★★★★
冯小刚却又一次把国人那点小心思捏准了,推出了《手机》,票房虽然没有上亿,但是这部小片的现实意义和对冯导的意义却不可小觑。《手机》走的不是喜剧路线,而是把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婚外情、家庭、事业等等问题都引入到了电影之中。从这一刻开始,贺岁档电影开始从相声喜剧转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在这背后的是贺岁档电影含金量的提升。除了拿下当年的票房桂冠之外,《手机》还有一个创举,那就是广告植入,在影片中手机、汽车、通信服务的软广告随处可见。而凭借着这些广告的收入,冯导的电影甚至能在上映之前就收回摄制成本,票房里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说是“净赚”的。这也让很多其他的导演大开眼戒,从此,贺岁档电影便不再单纯,而变成了一种现实、商业、艺术和责任相裹挟的综合性产物。
2004年的贺岁档
贺岁档主力军:《功夫》 (1.7亿票房成绩)
贺岁档悲喜指数:喜忧参半
贺岁档观众满意度:★★★★☆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